
百慕大牛鼻鱝目擊地圖。來源:uux.cn《魚類科學前沿》(2024)。DOI:10.3389/firsh.2024.1394011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數百年來,直到現在,納氏鷂鱝一直被認為是百慕大唯一的近海黃貂魚物種。
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海港分校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公民科學、照片、水上觀測以及形態學和遺傳學數據的結合,率先提供證據,證明大西洋牛鼻鱝最近在百慕大安家。
由於牛鼻鱝(牛鼻鱝科)具有高度洄遊性,喜歡熱帶和溫帶海域,因此它們通常局限於大陸架。百慕大位於馬尾藻海西北部,與美國大陸相隔約1000公裏。
發表在《魚類科學前沿》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該物種為大西洋牛鼻鱝,並表明經過數百年的自然曆史記錄,這是大西洋牛鼻鱝向百慕大的一次新的遷徙,百慕大是一組海洋島嶼和環狀珊瑚礁。
目前,尚不清楚百慕大的這一物種是全職居民還是季節性遊客。基於群島溫和的海水溫度和偏遠的地理位置,研究表明,牛鼻鱝可能會在百慕大長期居住。
首席作者、副研究教授、FAU海港分校漁業生態與保護實驗室主任Matt Ajemian博士說:“我們不知道百慕大實際上有多少大西洋牛鼻鱝,也不知道這是一個在不同地點不斷被重新發現的群體,還是該物種更廣泛地分布在近海的聲音和港口。”。
在這項研究中,FAU海港分校與南密西西比大學合作;環境和自然資源部,百慕大聖喬治;自然曆史博物館;百慕大水族館、博物館和動物園;以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利用與漁業官員和工作人員的非正式個人通信,匯編了關於百慕大牛鼻鱝的最新信息;當地公民科學家的照片,以及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水觀測和收集。研究人員還在2021年至2022年間從五條牛鼻鱝的組織樣本中提取了DNA。
牛鼻鱝沿大西洋海岸的遷移是由溫度等多種因素引發的。在美國大西洋沿岸,雌性和雄性向北遷徙的線索取決於不同的因素:雌性的海麵溫度和雄性的一年中的哪一天。
Ajemian說:“盡管到目前為止,百慕大的所有牛鼻鱝都是雌性,但我們也觀察到了小而不成熟的鰩魚,這表明這裏最近可能發生了幼崽。”。“此外,有報道稱,有交配行為,包括親密跟隨和撕咬胸鰭,這表明該地區也存在雄性鰩魚。”
這項研究還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機製——海洋學,這可能是大西洋牛鼻鱝最近向百慕大擴張的原因。

2016年5月12日,百慕大米爾溪的牛鼻鱝照片。來源:uux.cn/M.Jones
Ajemian說:“包括風和風暴等極端天氣事件在內的大氣條件已被證明會引發紅海龜等其他大型海洋動物的異常遷徙行為。”。
有趣的是,在牛鼻射線擴展到百慕大之前的一段時間內(2010年冬天),北大西洋經曆了西風的明顯南移,西風也異常強烈,影響了該地區的當前動態。這一轉變促進了漂浮的馬尾藻向東大西洋(包括百慕大)的空前推進。
Ajemian說:“這種氣候異常和相關的海洋學變化可能在牛鼻射線從其既定範圍向東轉移到百慕大的過程中發揮了類似的作用。”。“在首次聲稱看到牛鼻鱝之前的幾年裏,百慕大和美國大陸之間也發生了廣泛的熱帶風暴活動,並可能將這些動物轉移到近海的墨西哥灣流中。
“同樣,1609年,一艘17世紀的英國帆船“海洋冒險號”遭遇熱帶風暴,船員和乘客在無人居住的百慕大島上遭遇海難。
“也許這些大西洋牛鼻鱝遇到了惡劣的天氣,就像海洋冒險號一樣,並在百慕大找到了它們的新天堂。最終,我們不知道是單一事件還是多種條件將這些動物帶到了這裏,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旅行。”
研究結果表明,自2012年以來,牛鼻鱝在百慕大已經存在了十多年,對該物種的觀察至今仍在持續。
Ajemian說:“如果牛鼻鱝繼續在百慕大水域生存,該物種每年一隻幼崽的低生育率將限製其種群快速增長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非常需要對當前種群規模進行更準確的評估。”。
研究人員建議通過係統的空中調查和監測規模等級來收集這些信息,以確定已確定種群的繁殖成功程度。此外,收集飲食信息將有助於確定該物種正在與之互動的獵物資源,以及這些資源是否與受保護的白斑鷹射線共享。幸運的是,這兩個物種在其他地區共存,但百慕大的空間有限,因此研究人員對潛在的競爭保持謹慎。
Ajemian說:“我們需要對促成牛鼻鱝到達百慕大的潛在機製進行更多研究,因為這可能揭示未來是否有可能進一步引入該物種和其他物種。”。
該研究的合著者是FAU海港分校的研究生Ceclia Hampton;勞倫·科爾曼,南密西西比大學;Joanna M.Pitt,博士,百慕大環境與自然資源部;Struan R.Smith博士,百慕大自然曆史博物館;Christian M.Jones博士,國家海洋漁業局;以及南密西西比大學的Nicole M.Phillips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