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可米小子 >9000萬年前南極洲擁有茂密的雨林和溫和氣候 正文

9000萬年前南極洲擁有茂密的雨林和溫和氣候

来源:中國馬術運動協會   作者:體育   时间:2025-11-02 12:03:19
9000萬年前南極洲擁有茂密的雨林和溫和氣候9000萬年前南極洲擁有茂密的雨林和溫和氣候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據外媒報道,現在的南極洲是一片冰封的大陸,很多人都無法想象那裏曾經也是一片溫暖的茂密雨林。現在,一個國際團隊已經分析了一個擁有9000萬年曆史的土壤樣本,該樣本描繪了古代南極洲有史以來最詳細圖片,揭示了一片茂密的雨林和溫和氣候。
根據這項研究,在恐龍時代的鼎盛時期,南極西部被茂密的植被、河流和沼澤所覆蓋。每年的平均氣溫大約為12°C(53.6°F),在夏季,平均氣溫上升到令人愉快的19°C(66.2°F)。降雨量和強度與威爾士等低地相似。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南極西海岸外的阿蒙森海海底深處鑽出的沉積物核心,做出了這一驚人的發現。某個區域似乎是保存得非常好的森林土壤。“在最初的船上評估期間,沉積物層的異常著色很快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約翰·克拉格斯說。“此外,最初的分析表明,在海床以下27至30米(88.6至98.4 ft)的深度,我們發現了最初形成於陸地而不是海洋的一層。”
當他們用X射線CT掃描研究這一層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塊完整的古代森林地表樣品。土壤由細顆粒的淤泥和粘土組成,可見單個細胞結構。整個過程中都發現了植物的花粉和孢子,包括南極州開花植物的第一個證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樹根的網絡遍及整個樣本。
該研究的合著者烏爾裏希·薩爾茲曼說:“大量的植物殘骸表明,在9300萬年至8300萬年前的西南極海岸是一片沼澤地,生長著溫帶雨林-類似於在新西蘭南島上仍然可以找到的森林。” 根據這張覆蓋白堊紀西部南極洲的植物的圖片,研究小組然後計算了當時該地區的氣候。基於類似植物現在生長條件的假設,研究小組尋找了土壤中溫度和降雨的指標。
但是如此宜人的氣候是如何產生的呢?接下來,研究小組將這些參數添加到氣候模型中,以查看維持這種溫度和降水所需的條件。根據他們的計算,整個南極大陸必須被植被覆蓋,根本沒有冰蓋,並且二氧化碳濃度必須遠高於當時的預期。
該研究的合著者Gerrit Lohmann說:“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一般的假設是白堊紀中期的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約為1000 ppm。但是在我們基於模型的實驗中,濃度水平達到了1120至1680 ppm,才能達到當時南極的平均溫度。”
這一發現有幾個含義。首先,科學家們可能不得不重新審視白堊紀時期的氣候模型。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氣候如何“冷卻”以形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南極洲。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相關報道:南極洲9000萬年前或為雨林 引發巨大氣候變化問題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外媒報道,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現在的南極洲可能是不適宜居住的冰封之地,但在9000萬年前那裏可能是一片繁榮的雨林的家園。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將改寫人們對這個極地地區的假設並引發關於地球氣候如何會發生如此劇烈變化的新問題。
九千萬年前正好落在白堊紀中期,也就是恐龍在地球上存活的時候,那個時期也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溫暖的時期。然而,還不清楚的是,這種溫暖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德國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AWI)的地球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探索了從南極洲西部阿蒙森海采集的沉積物核心。在它的深處,他們發現了植物的花粉、孢子甚至稠密的樹根網絡。
AWD地質學家、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Johann Klages博士指出:“在最初的船上評估期間,沉積物層的不同尋常的顏色很快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顯然跟上麵的岩層不同。此外,最初的分析表明,在海底27至30米深處,我們發現了一個原本是在陸地上形成而非在海洋裏的層。”
不來梅大學位於鬆樹島冰川附近的海底鑽塔MARUM-MeBo70收集到了這些地核。當進行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時,它被發現跟根相連接,通過細粒粘土跟淤泥打結。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多種維管植物的花粉和孢子。
然而解釋這些發現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麵臨長達四個月的極地黑夜的情況下,該地區仍能保持相對溫暖的狀態。模型模擬顯示,要使氣候達到適宜雨林生存的溫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要顯著提高才行--2019年,二氧化碳的峰值略低於415 ppm,而如果要達到9000萬年前南極的平均溫度則需要達到1680 ppm。
“我們現在知道,白堊紀很可能連續四個月沒有陽光,”論文合著者、不來梅大學MARUM研究中心的地球科學家Torsten Bickert博士解釋稱,“但由於二氧化碳濃度如此之高,所以南極周圍的氣候仍很溫和且沒有冰團。”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究竟發生了什麽過程使得這片土地降低了溫度並變成極地冰原。

标签:

责任编辑:互聯網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