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挑戰的角度看,微信主要分流了電視觀眾的人數與時間;從助力的角度看,微信又可以成為促進電視節目傳播與營銷的有用工具。
微信開啟了社交應用新時代。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還說“媒介即訊息”。毋容置疑,微信也是一種媒介,而且是新媒介。
媒介基於其用戶而存在,據來自騰訊的數據統計,2015年9月微信平均日活用戶達5.7億,占微信用戶總數的64%;以13億電視人口計算,相當於44%的日到達率;而同時期全國電視觀眾的日到達率是63%,CCTV-1的日到達率是17%,湖南衛視的日到達率是15%。
比較來看,微信對社會公眾的滲透水平仍明顯低於電視,但是超過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個上星頻道到達率之和。
移動互聯網研究服務公司QuestMobile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8月iOS端用戶人均每天使用微信時長達32分鍾,位列各種APP用戶粘性榜首。相對於一天24小時來講,占比為2.2%。
全國電視觀眾收視調查數據則顯示,平均每觀眾每天看電視時間相對於24小時的占比為16.2%,其中CCTV-1的占比是2.6%,湖南衛視的占比是3.3%。微信的用戶粘性已近似一個全國強勢上星頻道。
把上述兩組數據換算成收視率,其中電視的總平均收視率為10.2%,CCTV-1的平均收視率為0.4%,湖南衛視的平均收視率為0.5%;而微信的“收視率”則是1.0%,超過CCTV-1和湖南衛視之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微信已是強勢媒介。
騰訊微信統計數據還顯示,日活用戶平均每天打開微信約20次,其中每天每用戶通話時長0.5分鍾。考慮到日活用戶平均每次約1.6分鍾停留時長,則通話時長占到約1/3,其餘2/3時間為其他非語音應用,如閱讀、遊戲、視頻、購物等。這些新型的超越了即時通訊功能的微信應用,為電視跨屏傳播打開了充滿想象力的增值空間。
對比電視頻道與微信,不難發現微信同樣具有電視頻道的三大基本功能即通路連接、內容傳播和營銷促進,這讓打通電視與微信變得更加容易。
業界正在探討和研發微信與電視相結合的方式方法,用以拓展微信平台,增進電視價值。比如搖電視就是微信開發的專注於跨屏互動的一款非語音增值應用,這為電視節目實現T2O運營模式提供了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微信作為社交應用工具,也為增強電視節目傳播與社交討論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騰訊有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微信用戶平均會添加上百個微信好友,這樣形成的基於朋友圈的嵌套式網狀連通結構,使電視節目的分享與討論更容易引致群聚與爆發效應。
當下受新媒體衝擊,傳統電視發展遭遇危機。微信既是傳統電視的挑戰者,也可以成為傳統電視轉型升級的助力者。
從挑戰的角度看,微信主要分流了電視觀眾的人數與時間;從助力的角度看,微信又可以成為促進電視節目傳播與營銷的有用工具。
微博與微信有很大的相似性,CSM基於微博的電視傳播指數研究證實,對電視節目的足夠大量的微博討論有助於提升節目收視表現。這對於電視節目用好微信平台而言也是一種參考和借鑒。
當今時代新營銷理論崛起,和經典的“4P理論”不同,研究者進而提出“4V理論”、“4I理論”等。所謂“4V理論”指出,麵向市場,供應商和營銷者更應考慮其產品及服務的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和用戶共鳴(Vibration)。
所謂“4I理論”則指出,當今營銷更需思考趣味原則(Interesting)、利益原則(Interests)、互動原則(Interaction)和個性原則(Individuality)。
把電視、微信與這些新營銷理論分別對應,“4V理論”大致概括了當今電視發展的特點,“4I理論”則更符合微信平台發展的特征。由此可見,思考電視+微信,探索互聯網+新營銷模式,還剛剛是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