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黃麗玲 >世界智謀故事 囤積發卡的女人的故事 正文

世界智謀故事 囤積發卡的女人的故事

来源:中國馬術運動協會   作者:大芭   时间:2025-11-02 12:17:46

  1970年,法籍華人成女士有一次逛巴黎市場。偶然發現一種銀製發卡,她就信手拿起一隻觀賞。這是一種菊花形發卡,製作年代是1900年,就憑這兩點,成女士覺得十分有代價,因為事先人們對東方文化非常崇尚,這一年代久遠的菊花狀發卡,正是東方文化的產物。於是她立即將商店裏所有的這種發卡都買了下來。

  帶回家後,親友們都很不理解:買這麽多發卡有什麽用呢?但事實證明了她這一行為是非常聰明的。當有人得知這種發卡式樣別致、曆史悠久,也想去購買時,巴黎已沒有這種發卡出售了。這就激起了人們更增強烈的購買欲望,之後,成女士將這種發卡轉手出賣時,價格已數十倍地上升了。成女士是50年代末來到法國的,她對收藏珠寶和盆銀首飾很有研究,年代越久的越感興趣,特別是由名家設計的、帶有簽名的更是不惜重金將其購進。她那時化了6000法郎購得一隻蝸牛(snail)狀的金戒指。內壁刻有製作年代、編號及設計師的名字。那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歐美務國處於經濟迅速規複和發展時期,有些人暴富起來,喜歡佩戴由專家設計、形狀各異的首飾。這類首飾數量不多,製作一次就不再重複生產了,不像之後的首飾用機器製作,成批生產,幹篇一律。像成女士的這隻戒指現在已成為孤本精品。其代價已不以金價來盤算,而是以古董來衡量。市場價在6萬法郎以上,看來還會不斷上漲。成女士不肯出手,仍珍惜地佩戴在指上。

  由此可見,化小錢也可搞囤積,也可以從中賺錢。關頭是必須獨具慧眼、看準貨品的內在代價及其發展趨勢。隻有能識別貨之“奇”,才能確定貨可“居”,否則,豈非蝕煞老本?

标签:

责任编辑:茱莉倫敦